• 周易公众号
    • 周易APP下载

11月10号误删禁止转载,抄袭者!“一阴一阳之谓道”出自《易传》

作者:佚名 来源:易经在线

2022-12-22 19:00:41

11月10号误删禁止转载,抄袭者!“一阴一阳之谓道”出自《易传

企鹅号古典命理原创作品,11月10号误删,现在重新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抄袭者必究!

一阴一阳之谓道”出自《易传》。《易传》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一阴一阳之谓道”作为《易经》中的重要思想11月10号误删禁止转载,抄袭者!“一阴一阳之谓道”出自《易传》,是继老子提出关于道的新学说后的又一关于道的学说。这句话中关于道的认知对后世诸多学说影响特别大,之后的中国历代思想家、哲学家及民间易学爱好者,都从不同方面对这句话进行过诠释、论证,众说纷纭,诸多解释层出不穷。作者对这句话也有自己的认知和理解,本文即在辩证各家诠释的基础上,讲一下这句话的含义。

首先看一古人对这句话的认知。东晋时的韩康伯在《系辞传注》中对这句话的理解是:

细菌性阴炎道炎_一阴一阳之谓道_有个小说 道士会采阴补阳

“道者何?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一阴一阳之谓道,况之曰道。寂然无体,不可为象。必有之用极,而无之功显,故至乎神无方而易无体,而道可见矣。固穷变以尽神,因神以明道。阴阳虽殊,无一以待之,在阴为无阴,阴以之生;在阳为无阳,阳以之成。故曰一阴一阳也。”

孔颖达对韩康伯的这一解释作的疏为:

“一谓无也,无阴无阳,乃谓之道。一得为无者,无是虚无,虚无是大虚,不可分别,唯一而已,故一为无也。若其有境,则彼此相形,有二有三不得为一。故在阴之时,而不见为阴之功;在阳之时一阴一阳之谓道,而不见为阳之力,自然而有阴阳,自然无所营为,此则道之谓也。”

从孔颖达的疏可以看出,孔颖达认为韩康伯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就是无阴无阳之谓道。孔颖达的这个解释对后世的影响也比较大,直到现在也有些学者认可这种观点。这个理解也不能说错,但有理却不尽全理,对于这个问题会在后面作出说明。其实韩康伯“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本义是,道是无,阴和阳都不是道,但道的作用可以通过阴阳体现出来。韩康伯的这个解释,虽然基本接近正确的理解,但是还是没有走出老子关于道的界定。

宋代理学家程颐认为:

一阴一阳之谓道,道非阴阳也,所以一阴一阳,道也。”

又说:

“离了阴阳更无道,所以阴阳者,是道也。阴阳,气也。气是形而下者,道是形而上者。”

他认为阴阳都不是道,只有“所以阴阳者”即阴阳之间作用变化的根本道理才是道。朱熹的观点基本与程颐相同,不再列举。张载认为:

一阴一阳之谓道_有个小说 道士会采阴补阳_细菌性阴炎道炎

“若道,则兼体而无累也。以其兼体,故曰一阴一阳。”

这里把一阴一阳看作物之两体。同时他又说:

“由气化,有道之名。”

显然他又把“一阴一阳之谓道”看作是阴阳二气的气化过程。

其次再说一下现代一些学者对这句话的认知。刘大钧教授对这句话的解释是“一阴一阳(互变)叫做道。”方克立编著的《中国哲学大辞典》对这句话的解释是“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便是道。”显然这样的解释都受了张载的影响。另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即阴阳变化的普遍规律,诸如此类11月10号误删禁止转载,抄袭者!“一阴一阳之谓道”出自《易传》,不再特别列举。

细菌性阴炎道炎_一阴一阳之谓道_有个小说 道士会采阴补阳

最后说一下作者对这句话的认知。解释这句话之前,先看一下“道”作为一种观念的发展过程。在老子提出关于道的新学说之前,人们对于道的认知基本是以天道和人道为主,直到老子,道的观念才有了根本的变化。老子之后关于道的学说其实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了,再之后关于道的新学说基本就是宋明时期道的观念了。从道的观念发展来看,“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观点基本上是承前启后的,里面既有老子道的观点,也有宋明理学中道的观点。既然“一阴一阳之谓道”学说在老子道论之后,那么这种学说肯定受老子道论的影响,因此再看一下老子所谓的道。老子的道在前面文章中已讲过了。一方面老子的道是万物的始基,是独立存在的,它产生了天地万物,是最根本的,是天地万物的最初根源;道是看不见,听不到,也摸不到的,无名也无状,但道是实际存在的,实实在在的。另一方面道是宇宙法则。仔细分辨老子关于道的认知,会发现其中有两点没有说明。一是老子说了道的客观存在性并说明了道的不可描述性,但并没有说明道何时开始生出阴阳二气,也就是说道何时开始演变。二是老子说明了道是万物的始基和本原,但并没有说明道作为宇宙法则如何显现,即道作为宇宙法则何时发生作用。而“一阴一样之谓道”学说恰恰就补充了老子道论的两点不足,下面简单说明。

首先“一阴一阳之谓道”说明了道何时开始演变。什么时候开始呢?即阴阳开始出现的时候,“一阴一阳之谓道”里的一是初始的意思。只有阴出现或只有阳出现,道都不开始演变,只有当阴阳都初始出现时,道才开始演变,此时的客观存在就叫道。

其次说明了道作为宇宙法则何时开始发生作用。如果说阴阳的出现是道变化的开始,但在阴阳没有出现之前,道肯定也一直存在。那时的道是无,无阴也无阳,无形无象,道以一种不可描述的状态一直在。直到有一天,阴和阳初始出现了,因此道开始有了变化,阴阳开始相互作用,道作为本原的同时也就具备法则。

细菌性阴炎道炎_一阴一阳之谓道_有个小说 道士会采阴补阳

总结以上两点,一阴一阳谓之道的含义就是始阴始阳之谓道,即阴和阳最开始都出现的时候就是道,道的作用是通过阴阳呈现出来的,此时的道是万物生成的开始,也是道作为宇宙法则发生作用的开始。

对于以上所述特别说明三点。

一是一阴一阳的道和老子的道并不矛盾。老子的道中无阴无阳,而一阴一阳的道是老子的道中阴阳刚出现的一刹那,因此一阴一阳的道是老子所谓道的延续,二者是一体的,只不过一阴一阳之道界定了道出现的阶段。就如同前面孔颖达认为无阴无阳是道,这没错,只不过孔颖达所谓的道是老子的道而不是所谓的一阴一阳的道。

其次一阴一阳的道的观点侧重于从万物生成的角度来阐释道。阴阳始俱而发生作用正是万物生成的开始,因此《周易》不去考察万物始生之前一阴一阳之谓道,只考察万物始生之始,从这一点来讲《周易》提出的一阴一阳之道更具现实意义。

三是一阴一阳的道只有在阴阳初始才称为道,之后便不能称之为道了,从这一点可以说明道的初始性和唯一性。如果二阴二阳也是道,就失去道作为本原的意义了。

至此本文讲完,由于受篇幅所限,文章中许多地方并没有展开,两千多字并不足以讲述本文所论述的问题,在以后的文章中作者会另行补充,其中神韵有讲不到的地方,希望读者理解。

【版权提示】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太极圣境,一阴一阳之谓道,循环往复

太极圣境,一阴一阳之谓道,循环往复

这一画把世界分出天地,把太极分出阴阳。相较于当时的生产力来说,四象的道理还不够用,伏羲再一次用二进法。伏羲从更深层次理解,不论多少雷电,去向都是大地,他看得到,天地间一切事物都在循环,去的实质就是返;文王推演八卦,生成后天八卦,著作易经。易经是群经之首,诸子百家之源,其中蕴含着天地最本源的道理。

太极

12-22

(知识点)《易传》图解筮法

(知识点)《易传》图解筮法

6、8为阴爻,7、9为阳爻,以此画出卦象,得出“本卦”。二、图解筮法关于解卦……可参考易学书籍。六爻不变,以本卦卦辞断,没有变卦;六爻变,以变卦之卦辞断,乾坤两卦则以“用”辞断。4、按以上三变的步骤演算六次,便可得一卦的六个卦爻。以此用这两卦卦辞解析即可。

建候和积算的是京房的《京氏易传》

建候和积算的是京房的《京氏易传》

可是并不是每个人都知道六爻也可以排大运。而到了邵雍整理陈抟老祖的《河洛真数》的时候,却完全不同。《京氏易传》里的卦序,与《易经》一致,可是邵雍的《皇极经世》则直接新排列了64卦的卦序,并且用阴阳消长的道理,给出了“元会运世”的计算方法,并且把六十甲子分派在了两个世里。六爻的建候、积算等内容,如何断卦

《周易》是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

《周易》是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

《周易》是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易经》包括六十四卦卦序、卦名、卦画、卦辞、三百八十四爻的爻题,爻辞以及乾卦的“用九”和坤卦的“用六”的爻辞组成,分上下二篇,上篇从乾卦开始到离卦为终,共三十卦;下篇从咸卦开始到未济为终共三十四卦。《易传》又称《易大传》和《十翼》是对《易经》的注释和引申共分

颠覆认知从颠覆概念开始:周易易经易传周易也可以周字周字

颠覆认知从颠覆概念开始:周易易经易传周易也可以周字周字

颠覆认知从颠覆概念开始:不一样的易经基础知识把易或周易称作易经是儒家的功劳,是孔子《易传》的功劳。阐释和发挥易经内涵与思想的只有老子的《道德经》和孔子的《易传》。是文王研究学习易经的读书札记性质,非易经原有。孔子《易传》中讲“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不要认为孔子这是在讲易经的哲学意义上的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