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易公众号
    • 周易APP下载

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什么 【良知深度研究重磅推出】王东民:王阳明心学中的自由思想与康德哲学中的自由意志

作者:佚名 来源:易经在线

2022-06-21 18:03:47

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什么 【良知深度研究重磅推出】王东民:王阳明心学中的自由思想与康德哲学中的自由意志

东西方圣哲思想比较之一

——王阳明心学中的自由思想与康德哲学中的自由意志

王东民(《良知企业家》公益平台运营合伙人/《良知解读》专栏作者)

在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中,鲜有近代意义上的自由思想,特别是在儒家传统思想中。为了学习和诠释王阳明的自由思想,笔者尝试将王阳明(1472-1529)哲学中的“良知”与德国伟大哲学家康德( 1724-1804)哲学中的“自由意志”做一比较研究。发现其相似性及差异性,作为王阳明与康德比较研究的基础。

我国著名哲学专家陈来在《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书中指出:“在心学的哲学诠释方面,我们在相当程度上要依赖康德哲学”。因此,让我们首先了解一下康德的自由观;站在康德哲学的立场,人作为理性存在,其自由在于挣脱了人作为生物的感性存在的自然因果性。自由意味着我们不受生物的、机械的世界的法则所制约,意味着对自然因果性的超越与突破。一个存在者的意志,就其具有理性世界而言,把他作为自在之物看,他是本体,也就具有本体界的属性——自由。康德还区分了“消极意义下的自由”和“积极意义下的自由”,从这个角度看阳明心学的发展,可以说始终围绕着“自由”的意义展开。从“格其非心”发展到“致其良知”,即从格物到致知,阳明哲学思想的发展可以说就是从“消极意义下的自由”发展为“积极意义下的自由”;这一过程表明了阳明先生对道德自由了解的深化。由此我们也许能理解阳明晚年对良知的赞叹与康德对头上的星空和内心道德法则的赞叹是暗合道妙的。东西方圣哲都把自由作为人生的目的,只是康德的自由限于原理的本体而不涉及工夫,这与阳明格其非心与致其良知具有工夫论意义有所不同罢了。

一、王阳明与康德关于自由思想的相似性

王阳明心学的发展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什么,可以说一直向往着道德的自由之境。心学鼻祖陆象山的“自作主宰”,其真正含义是不在于对经典权威的挑战,而在于确立道德主体性。摆脱自然的因果性而自作主宰,自我立法,这就是自由。王阳明要求学者念念不忘“去人欲存天理”,批评俗儒“舍心逐物”,这与康德所说实践理性摆脱感性法则的消极意义下的自由而获得积极意义下的自由是一脉相通的。王阳明认为一切物欲如好名、好货、好色等私心,都是障蔽心之主体—良知,并束缚主体自由的原因;“纷嚣俗染累其心”显然是不自由的。而王阳明以良知为“自家准则”,他说:“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的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尔只不要欺他,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善便存,恶便去。”在王阳明看来,良知是一种“自立法度”,因此这与康德所说的“积极意义上的自由”,即自律()是一致的。王阳明的思路与康德相同,康德的著名语录:“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有增无减的景仰和敬畏:这就是我们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除了“头顶的星空”之外,使康德充满惊奇的还有“心中的道德律”。道德哲学就是探究适用于所有理性存在者并导致我们称之为善的行为的这些原则的。

康德说:“在这个世界上乃至世界外,没有任何东西能有资格被称作‘善’,除了善良意志。”“善良意志之所以是善的,不是由于它所导致或完成的东西,而仅仅是因为这个意愿本身是善的。”

王阳明对于善与恶的认知与康德相似,所以他认为人的那些不为善,甚至为恶的动机是出于私欲,是私欲障蔽了本真的“良善”,因而遵从这种意愿并非真正的自由,反而是对自由的阻碍。王阳明的观点是,当人们受物欲而不是良知驱使时,人的行为是为了躯体以外的事物,而不是为了自己本身。以康德的理论来看,当主体将欲求能力的客体(躯体以外的事物)作为意志的规定依据时,那么主体的实践原则就是经验性(非理性的),这就意味着主体的意志受到因果律的制约,因而主体是不自由的。

王阳明认为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什么,主体的这种不自由的来源是私欲遮蔽了主体本来明觉的先天良知,良知是心之本体,只有人的一切行为都要出自良知,也就是出自本心,此时主体才是自由的。因此,要达到自由,就要主体用“知行合一”、“事上磨炼”的功夫,“存天理,去人欲”。而人欲则表现为,用王阳明的话来说,就是好色之心,好货之心及好名之心。王阳明认为:“人心本自说理义,如目本说色,耳本说声”。当人对道德规范产生愉悦心时,就会自觉自愿地遵守道德准则,而不会感觉到约束之苦,在这种情形下,主体便是自由的。但是如果在私欲的障蔽下,主体不会再对道德准则产生愉悦之情,此时无论他是被动地遵守道德规范,还是为物欲所诱,向外驰求,主体都不是自由的。王阳明心学中的自由是道德上的自由,是道德主体的自由。王阳明虽然也说“存天理,去人欲”与正统程朱理学的观点也有所不同,“天理”在理学后期,成为异己的道德教条,而王阳明提出“天理即良知”,则天理成为自觉的道德准则,因此与自由并不矛盾。

而对于“人欲”,王阳明则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人的欲望的合理性。他承认声、色、货、利的合理性,只是不可沉迷,一旦有好色、好货、好名、好利,便是私欲、人欲,需要去除,阳明又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顺其自然皆可以为良知所闻,但不可有所著。七情有著,俱谓之欲,俱为良知所蔽。只要七情有所著,才是该去除的人欲。王阳明要求人“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无非是致良知。”因此王阳明的良知是可以同康德“自由意志”相比较的,作为自律的自由。

从作为自律的自由的角度,康德与王阳明都反对道德他律。康德认为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什么,一切他律却不能建立起任何责任,他律是同责任的原则和意志的德行相对立的。王阳明反对外在行事的“当理”作为内在动机的“至善”,“至善”在王阳明的哲学中是与“良知”紧密联系的概念,可以说只有一个人的行为是至善的,他才是完全自由的。

王阳明与康德在“善”的观点亦是相似的。王阳明提出“无善无恶心之体”,心体自立法则,符合法则的是善,不符合法则的是恶,如此才是自律,也是“积极意义上的自由”。王阳明甚至将“善念”看作是同私欲一样对心之本体的障蔽,如他所说:“心体上着不得一念留滞,就如眼着不得些子尘沙。……这一念不但是私念,便是好的念头,亦着不得些子。如眼中放些金玉屑,眼亦开不得了。”同样地,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认为:“如果善的概念不是由一条先行的实践法则中推出来的,而是反过来要充当这条法则的基础,那么识别什么直接地是善或恶的关键,就只在于经验了。”如果识别作为实践法则的基础的善关键在于经验,那么实践法则显然是服从因果法则的他律,而非自律。所以在康德那里,善的概念必然是由先行的实践法则推出来,这与王阳明“无善无恶心之体”的思想是相似的。

二、王阳明与康德关于自由思想的差异

王阳明与康德分别为东西方思想圣哲,在思想上有大道相通之处,然其毕竟生活在不同时代,居于不同国度,所受哲学传统的影响也大不相同,因此,他们在思想上的区别也是相当明显的。我们可以同康德哲学来诠释王阳明心学,但同时也必须了解其间的区别,王阳明作为中国传统哲学家,关注的则是心(我)与物的关系,他的学说要达到“心物合一”的境界,而康德以理性为依归,认为人服从经验的因果法则是不自由的,其提出的自由意志“就是实践理性”,王阳明将道德的来源安置在本心,人之所以自由,是因为他所作所为皆出自本心(良知),而本心并不排斥经验内容,而康德将一切经验内容全部从道德律中剔除,在康德哲学中,作为“纯粹实践理性”的自由意志法则只能是普遍性形式。这是康德与王阳明的主要差异。正因为良知包含经验内容,才能“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一切经验性的伦理道德法则都是由良知生发的,是良知之“用”,因而与良知之“体”是合一的。这一点是王阳明与康德的分歧之处。而王阳明的“良知”较之康德的“自由意志”更接近于一般人所理解的“自由”。但是阳明心学也为之付出了代价,因为可以在良知的名义下求得合法性而任心率性而为。正如陈来在《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一书中所做的总结:“这也许是一个难以解决的矛盾:道德主体如果是‘纯粹实践’理性,则失了活动的力量,而道德主体涵容了感情因素后,又导致了感性参与决定意志动机的弊病。从伦理学来看,这些问题还值得深入研究。”

墨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是_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什么_黑格尔哲学主要思想

【编者按】此文为《良知企业家》公益平台运营合伙人/《良知解读》专栏作者王东民先生近两个月来的第二篇用心打造的力作,王东民先生长期研究王阳明与稻盛和夫,长期关注企业伦理与商业伦理,讲授《企业伦理与商业伦理》《企业社会责任》《商务沟通与谈判》等课程,长期关注并开展良知企业家与制度企业家等理论研究与良知企业家案例研究,本文是王东民先生日积月累的知识沉淀与理论升华,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与现实价值,请各位亲人与同修批评指正,欢迎发送此文读后感、批评文章或赞赏文章,欢迎发送有关良知的原创文章,统一邮箱:。

【版权提示】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王阳明的故事——官至兵部尚书,封新建伯

王阳明的故事——官至兵部尚书,封新建伯

王阳明的心学是对朱熹理学的批判与补充。朱子注重“理”与“气”、“道”与“器”、“知”与“行”、“天理”与“人欲”等范畴的对立、分二,而王阳明则强调他们的和谐、统一;朱子以“理”作为客观精神,来构筑他的哲学,而王阳明则以“心”作为主观精神,来形成体系。“良知”说亦是王阳明的哲学核心内容。

圣铎编著:知行合一,修炼强大心学的好书!

圣铎编著:知行合一,修炼强大心学的好书!

书中阐述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首先,王阳明在道德心中说,心学思想尤其注重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将之于天理相统一。王阳明在中国哲学思想上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远离政治,潜心研究,儒家,佛教,道教思想。

:我如要写阳明,就想写点儿别人没写的东西

:我如要写阳明,就想写点儿别人没写的东西

回过头来说说本书的主角王阳明。阳明的良知学,让很多人走上善途,而且充满信心,这是阳明对学术、对世人的主要贡献。可惜的是,不论阳明自己的文集或弟子编的《年谱》,有关这方面的描写并不多,这使我们对阳明的一生,缺少了健康上的证据。

(每日一题)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奠基人

(每日一题)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奠基人

在王阳明的经典著作《传习录》中,他有一句名言:“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这句话简短而深刻,道出了人与外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依存关系,同时也表达了一种人文主义的精神和思想内涵。王阳明这句话的第一部分“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强调了人的主观意识和外界事物之间的独立性。

《王阳明与明末儒学》作者冈田武彦成名作及代表作

《王阳明与明末儒学》作者冈田武彦成名作及代表作

《王阳明与明末儒学》以宋、元、明时期的思想文化为背景,特别是儒学发展史为背景,在简明生动地概述宋明思想文化发展的脉络和特点的基础上